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小学生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9-03-18 10:22:55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发病症状。受害重的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出芽后幼苗几天即死亡。染病轻的秧苗期植株瘦高,约比正常植株高出l/3,色淡叶窄,根弱、根毛少。

大田期,移栽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加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在叶鞘之外,病株在地表上的茎节上长出很多倒生须根。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暗褐色条斑。以后茎秆逐渐腐烂、发臭,根部变黑、病株到孕穗期多数枯死。并在茎上产生淡红色霉层,即该病的分生孢子。此病常见症状是徒长,但有时病株也矮化或外观正常,但节部倒生须根有别于其他病害。

二、病原与发病规律。恶苗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条件适宜时,病菌亲陈代谢产生赤霉病、赤霉酸等引起水稻徒长,并抑制叶绿素的生成。

恶苗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越冬。在无药剂浸种时,分生孢子可污染无病种子而传病。浸种的水温30℃以上时,温度越高污染病菌种子越多。在干燥条件下,稻草体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可分别存活年。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稻草覆盖催芽,在稻种萌发后病菌即可从芽鞘侵入,引起幼苗发病。病死植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传播致健苗发病。

带菌秧苗移栽大田后,在高温多雨年份里,多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水稻,一般以抽穗开始头3个星期最易感染。稻谷发病后,在内外颖壳合缝处,产生红色至淡红色团块,形成秕谷或畸形粒。脱粒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会飘落,粘附于无病谷粒表面而使无病谷粒带菌。

三、发病条件。土温℃时,病菌出现最多。移栽时遇高温或中午阳光强烈发病较多。一般糯稻较杂交稻发病轻,粳稻较杂交稻发病重。在氮肥过剩导致缺钾的田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据试验,增施氮肥可刺激病害发展,氮素可刺激病原物的生长。肥田旱育秧和拔秧比水育秧和铲秧直播发病重,中午插秧和插隔夜秧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措施

1、种子处理。在无病田留种,选育无病种子。种子用0.1%硫酸铜浸种天,取出洗净催芽或用1:5000倍液种灵药液10千克浸种6千克,在25℃水温中浸种48小时,不清洗直接催芽播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的病菌侵染。

2、农业防治。作旱育秧的田土,亩用熟石灰千克撒施消毒土壤或用400倍铜铵合剂于播前半个月喷施土壤(铜铵合剂配制法:0.5千克硫酸铜加5.5千克碳酸氢铵,二者混匀密封罐内,24小时后,取原药液50克加水20千克喷施,可有效防除多种土壤病菌),然后整地作畦。培育壮秧,拔秧尽量少伤秧根。插秧做到不在烈日下插秧,不在冷水中插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混秧。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经常在田间查看,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晒干烧毁或丢入鱼塘喂鱼。不用稻草作种子消毒和催芽时的覆盖物或捆秧把。稻苗活棵后,按氮磷钾1:2:1的比例追施肥料。

3、药剂防治。在水稻发病前,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倍液加400倍铜铵合剂加0.2%磷酸二氢钾,7天1次,可有效防治该病的侵染危害,并能兼治其他水稻病害。

云南球墨铸铁管
初期中风注意事项及保健
吃生冷辣肠胃难受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