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二次元创业:创业大时代里的小生态

2017-02-17 16:55:41

  讨论2次元创业,绕不过对2次元群体和互联网创业大时期的讨论。在浏览本文之前,大家不如先想一想以下3个问题,带着问题往下看,也许更方便理解我在说甚么:

  1.我们是否是在用1种“80后看90后、00后”的方式去看2次元人群?在之前这就叫做代沟,在现在叫做不尊重。

  2.除具有手机以外,现在的2次元人群与当初的我们有甚么大的区分吗?

  3.当我们还是青少年时,我们的内心需求是甚么?现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改变的又是甚么?

  何谓2次元?

  2次元这1概念和2次元群体的产生相去今天其实不遥远。2次元本义2维,即区分于立体的平面2维空间。来自日本初期的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作品都是以2维图象构成的,随着这些载体的流行,其相干作品中表现的世界也被其爱好者称为“2次元世界”。

  目前2次元指ACGN领域的1系列平面视觉产物,具体而言泛指动画、漫画、游戏(以GalGame和日系卡牌游戏等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此)、小说(包括但不限于轻小说)、虚拟偶像、特摄片、部份电影、部份电视剧和其衍生同人创作及周边产品等。

  和其他产业1样,过去的几年里,2次元领域的创业也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现在创业方向日益完善的进程。

  目前国内的2次元创业主要包括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两大路径。社交平台不难理解,即服务于2次元人群的社交网络;内容平台下则可以细分成动漫聚合渠道(如A站B站等)、原创动漫内容、图文音像视频、周边产品、2次元游戏等。

  

二次元产业

  正如不同代际的人群被贴上各自的标签以示相互的不理解,2次元群体常经常使用“次元壁”来描写他们和3次元世界交换和理解的困难,3次元世界不知道他们在谈甚么,他们想要甚么。“次元壁”同样成了2次元创业的“惊险1跃”,跃过了、明白2次元人群需求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绕过所谓的“次元壁”,2次元创业背后的逻辑和用户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末复杂与陌生,毕竟创业还是那个创业。

  2次元的他们是谁?

  

二次元文化

  2次元文化的内核是吐槽,是反叛,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小就被贴上“垮掉的1代”、“脑残”等标签长大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创造出1个传统人士看不懂的新世界。

  但是,回看往事,正如“70后”管“80后”叫垮掉的1代,“80后”叫“90后”脑残的1代,年轻1代创造的2次元新世界终究不具有革命性意义。过去,爸妈、老师不理解我们时会说“他/她还是个孩子”;现在,年轻1代用带有明显文化标记的2次元文化去辨别人群:“你们”和“我们”。

  所以,他们就是曾的我们,是1群合群而孤单的人。同好的合群,1言不合的孤单;民工漫的合群,小众作品的孤单。

  所谓合群,2次元的这1标签是他们最好的代言;所谓孤单,2次元里又包括了无数完全独立的小团体,是由各种话题、各种小组组成的疏松群体,细分的圈子本来就小,却又有信心来支持着做着天然的对抗。

  从2次元人群内部看,存在这样两组等式:

  “今天是周几?”=“我在看的xxx更新了。”

  “我要去看看新的内容。”=“我想知道我关心的角色的命运。”=“我明天该和我小火伴讨论甚么呢?”

  这是追番人群的普遍状态,也是1种针对具体作品(IP)的信仰。

  站在3次元人的角度,和2次元人群聊天破冰的最好手段,就是谈论对方热捧的具体热门漫画或小说作品;但是要是突然问对方,你是2次元吗?估计就是话题终结者了。换句话讲,广大受众对作品会有认同感,而不会用这类认同感来把自己辨别开来,毕竟人都是合群而又孤单的。

  所以,所谓2次元群体,人群特点是表象,IP才是2次元的基础定义。

  蓝海,还是空中楼阁?

  创业大潮伊始,创业者们都在为广大市场前景——所谓2次元新人群——而感到兴奋:2013年2次元核心用户人数还停留在2000万,到2014年约为4000万,2015年则有7000万左右,泛2次元用户则有2⑶亿。可2次元市场果真如此欣欣向荣吗?

  这里我要给各位泼点冷水。2次元人群固然有虔诚度,但虔诚的只有作品本身,而不是2次元这个大概念,因此我对发展2次元平台的机会也持有悲观态度。

  2次元圈子是被核心人群撑起来的,但寻觅到意见领袖(KOL)其实不意味着就可以会聚成圈子。在内容的旗帜下团结着的是1批毫无凝聚力、分享意识和包容意识的年轻人,之前这叫年少轻狂,现在叫“我最喜欢看到你看不惯我却干不掉我的模样”。小时候我们还为了谁是xxx里面最强的而站队而争吵而冷战,现在就不会?

  互联网时期让每一个人都更容易找到同好,小群体之间更容易彼此隔离,我们没有和好的冲动。我们有更大的机会找到我认可和认可我的人群,但人群愈细分,彼此包容性愈低,愈不可能在1个平台上共存。平台的机会就更像是个空中楼阁的存在了。

  简言之就是,核心人群本身的高门坎且低包容性,意味着即便会聚了核心圈子,仍然难以做到下沉和渗透。

  与此同时,“2次元”是个文化概念,是1种伴随性的存在。甚么是伴随性?说白了还是本文核心观点,即“2次元”离不开具体的作品(IP)而独立存在。这样的特性使得2次元领域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看上去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实际能够做成的很少,能做成“平台”的更少。

  “2次元+”

  每种创业选择的成功与否都遵守本身行业的规律,而不会因其“2次元”属性而产生改变,剥去“2次元”的外衣只会发现:Coser其实就是带有2次元内容输出的艺人经纪,而周边就是电商的1种品类,如此而已。

  顺着前文逻辑,2次元创业毫无疑问得围绕IP做文章,要末做内容平台,要末直接做内容生产。前者在国内已有诸如A站B站这样的众多先行者,在逐渐引入版权的情况下后起之秀恐怕难有建树;后者(直接生产IP)逻辑看似简单,实践又谈何容易,国内2次元IP的突起恐怕不是1个创作者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众多创业者的共同孵化。除此以外呢?

  类比“互联网+”,我们无妨换个思路。既然这是1个内容为王的时期,除内容会让人产生犹如宗教信仰般的行动以外,还有哪些领域有机会呢?既然是如此线下、如此非互联网的事情,是否是用另外的思路来思考更加适合?

  用拆解的方法来看1下现在的方向:

  IP衍生产品电商/内容周边电商:约等于贩卖2次元商品的垂直电商,除品类不同于传统品类以外,其本质还是1个电商的运转逻辑。也就是说,先能做好电商是条件,这以后才有机会做好2次元电商,才有机会服务好这个人群,最后才会有发展平台电商的机会。

  漫展类线下创业:如果没有扎实的市场分析和运作能力,没有大型活动的操作经验,我很难想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用活动来接触目标人群,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大的商业环境。面对垂直人群没有基本的能力的话,光有人群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在这里我也只是抛砖引玉,想打开大家的思路,那末是否是有更多的可能性是尊重现有商业模型的基础上,插上了2次元的翅膀以后便能腾飞的?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